热门搜索: 小说 摆渡人 精彩

读书姿势:4步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3-29 09:06: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779 0
导读:古代秀才“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近代知青“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不用怕”,现在大学标准化厂房讲究“混个毕业证,学的好不如嫁的好”,这或许就是中国人读书态度的时代演变。这篇文章的好就好在对读书四部曲的梳理,1)高度强调“读书好”,书能让人类升华,类似“半部论语治天下”;2)建议大家“好”读书,作者强调读书更多是一种态度,而不是能力;3)然后要“读好书”,读经典之书,读上流之书;4)最后是把“书读好”、真正把书读透、读穿、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最终反哺于实践。



第一部曲:读书好

大多数人对读书好都是认可的,可人之初,性本“懒”,大多人说的到,却做不到,他们的读书都是被逼的,或者读书是有功利目的的,而古今中外也为此引诱和告诫并行,不断诱逼人读书,比如古人为了诱导人读书那可是翻来覆去讲“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以此引诱古人去书中挖宝和找MM;还有诸如“欲知天下事,须读古今书”、“半部论语知天下”等等;

而西方社会同样诱导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终身的伴侣,是最诚挚的朋友”,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法国大作家福楼拜发自肺腑说:阅读就是为了活着,反问一下,那长期不阅读的人岂不成了“行尸走肉”?而在威逼上,宋人黄庭坚称:“人胸中若久不用古今浇灌之,则俗尘生其间,照镜觉面目可憎,对人亦语言无味也。”今人一大批苦口婆心的父母的告诫同样朴实却有震撼:“娃啊,你可要好好读书,否则一辈子就在农村受苦受累了!”而稍微文雅点的告诫同样让不读书的人难受:“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这句经典警语不知提醒多少人老老实实拿起手中书本,发奋读书。

但无论读书是威逼还是利诱,读书的好处和价值显而易见,法国哲人笛卡尔说“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说话。”“读书可以使人得到一种优雅和风味。

可悲的是当前中国学生对于读书已经失去感觉,大学生最关注的不是好好读书做学问,而是毕业时能否拿到学位证书,对此蔡元培早在1917年北大开学时就强调:“大学为纯粹研究学问之机关不可视为养成资格之所,亦不可视为贩卖知识之所”,但纵观当前中国之大学之学风——60分万岁,学的好不如嫁的好等多种怪异口号无疑让人寒心,很多父母和世人感慨,真不知道现在大学生在想什么?干什么?读书已经成为少数大学生的游戏,而在这其中又减去庞大的书呆子比例和大学古董式无用书籍设置造就的无效知识,真正把书读好的就凤毛菱角了。

第二部曲:好读书

事实上,在中国经济崛起和百姓信仰渐渐缺失迷茫的当前,好读书的心态无疑是重塑自我信仰和价值的第一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好”字胜过一百次威逼,读书绝不是受诱逼的被动读书,而是积极主动出发于内心驱动力,读书绝对不是目的、不是手段,而更应是过程,是过程中的阅读享受和思想升华。历史上和当代无数优秀人真正品尝到读书的乐趣和价值,新东方董事长俞敏洪爱读书,上大一就制定紧衣缩食大学读完800本书的战略目标,在对书籍的狂爱下,俞敏洪从英语专业出发,从西方哲学史到西方美学史,从三国演义的13遍反复阅读到牛津英语词典从头背到尾。而刘义庆在《世说新语》中表达自己读书过程的希望,他希望读书能达到这样一种境界:“对阅读,吾能乘兴而行,兴尽而返”。

好读书第一特征就是对读书的狂热激情态度,西汉匡衡小时候家穷凿邻居墙壁借光读书最终成就西汉宰相以及收集萤火虫放灯笼读书的故事流传至今,一般来说好读书的狂热和激情大多与穷苦出身有关,穷人孩子好读书,一半是强烈改变命运愿望的天性;一半则是无奈,因富人太时尚太高雅的娱乐玩不起,不过,这种受限制的选择却无意为自己埋下了惠泽未来的种子。

而在第二特征就是对读书的长期坚持,好读书绝对不是“三分热度”,好读书的人大多信仰“活到老,学到老”,大作家金庸在浙江大学给学生奉献的四个字就是“终身读书”;

第三特征是认为读书是一种人间享受,而不是任务。爱读书的人大多爱沏一壶好茶,泡一杯香浓咖啡,在晨曦或是落日时间,让你无拘无束的思想在一本好书的带领下在思想草原上任意奔腾驰骋,是多么美丽惬意的意境。

读书本来是至乐的事,读书就是灵魂的壮游,随时可发见名山巨川,古迹名胜、深林幽谷、奇花异卉。康熙皇帝更是嗜书好学、孜孜不倦的典范。他博览群书,凡词章、声韵、历算、律吕、自然科学等,无不涉猎,称最有用之学是“经学史乘”。他认为读书持以不知为不知态度,重视实践,“总要讲求治道,见诸实行,不徒空谈。”晚年自以为治理天下50余年,尚无大过,均为书籍之赐。

第三部曲:读好书

“知无涯,而生有涯”并非消极告诉我们没必要坚持学习,而是隐晦告诉天下读书人正是因为生有涯,所以需要在读书对象的选择和时间精力投入上有所侧重,毕竟你我的精力、时间都有限,你不可能什么都“知”,当然也没必要什么都知,因为“无所不能的人往往一无所能,无所不专的专家往往一无所专”!而另一方面读好书令你受益一生;而读差书,不仅浪费金钱,更糟蹋金子般的时间,因此读书也要做好选择题,来者不拒是愚人之法。

究竟什么才是好书了?首先就要去其糟粕,不得不提醒的当前书市已经严重商业化了,书市就是一阵风,流行什么风,大家就拼命往那刮,比如近期讲解身体健康的书籍几乎冲击和迷茫了整个书市,再就是名人出书、明星出书、一大批写手冲刺书市,这些书籍极其肤浅,知识性不强,实用性不高,往往是炒作非常厉害。

其次就是要选择经典,多看一本好书可以提高自己修养,多看一本差书却只能提高自己鉴别力。现实中我们需要放弃一部分阅读简易书籍的时间,朝着精深和经典书籍的方向努力。当你读过并深悟更多经典书籍后,你就可以藐视无数简易书籍。事实上读简易书籍读的是只是形式,读经典书籍学的才是招式。对大部分人而言,经典并非单指《君主论》、《资本论》、《就业货币与通论》专业的不得了的书籍,普通人的经典应该是那些你经常听你周围朋友和同事说的“我正在重读”,我“又读了一遍”而不是“我正在读”的书;也可以是那种你每次读一遍后都大受启发,但隔几年再读却又读出新意的书籍。这或许就是经典。

只读极上流的和极下流的书。中流的书不读,因为那些书没有自家面目,人云亦云。最上流的书必须读,这不用说,谁都会这么认为。可为什么要读极下流的书呢?极下流的书里,泥沙混杂,你可以沙里淘金——因为社会偏见,很多先知先觉者的著述,最初都曾被查禁。

对于专业人士该如何选择专业书籍了?我觉的专业人士可将所研究的领域书籍划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为结构性书籍,其书中内容胜在专业讲解的结构、逻辑和体系,好比一棵大树的主干,比如老潘早期特别爱读的萨缪尔森和曼昆的《西方经济学》,

第二类属于点缀性小成果性的书籍,这类书籍好比一颗大树主干下的小分支或是树叶果实,比如《基业长青》无疑是战略管理中的一个基于诸多世界500强管理研究的成果。这类书籍提供的不是结构框架,不是主干,但却是某个分支的树叶与果实,所以专业人士在选书时就要强调是否再你领域的主干体系上,缺乏主干体系的基础,太多的枝叶和小果实会让你的知识眼花缭乱,所以市场上的流行书不是每一本都适合你。

而普通人在选择书的解构可以划分为三类,第一是工作用书,第二是爱好兴趣书籍,第三类是休闲书籍,你需要注意的三者书籍的比例和时间投入是否合理。

至于具体选书的策略上,就各有特点了,我个人比较看重出版社,比如三联、中信和商务印书馆的出书中往往孕育了很多经典;看重书籍作者,我个人更偏爱那些有着丰富实战经验的作者的出书,普通的学院派作者对我吸引力不大。而对有些实力的读书人应该多看一些经典原著,而不是“二道货”,少看一些别人的“品读”,比如《红楼梦》、《孙子兵法》。

第四部曲:书读好

如何高效快速把书读好,在当代信息社会确实很有意义,而高效之人必有高效之术,如果将每一本的理念和观点浓缩为一个“道”字,那么会读书人往往会都逃不出一个“阅读生命周期”,即从无道、知道、学道、悟道、用道、得道、传道的七大过程。而对非文学人士而言阅读则建议不要为书中文采和细节所牵扯,而要集中精力聚焦观点的结构、逻辑、要点和情节即可,如此一本书的核心就被你的“吸星大法”吸干净了。

具体而言读一本普通一本书,应该首先从前言导读中快速了解写此书的时代背景和中心意思,核心注意该理论与时代背景的针对性;然后浏览该书目录深入了解此书主框架和结构的逻辑,这是思想之纲,而后针对自己感兴趣的逻辑点和章节进行有粗有细的研读,所以不同类别书阅读有快有慢,单本书的阅读也同样有粗有细,最后就是读完之后再回顾和验证框架解构逻辑,最好用思维导图自己画出,并摘抄你最觉的最满意的亮点和关键点,算是对阅读后的《再回首》,一本崭新书的思想就从书上搬家到你的脑袋并最终经过你的阐释和化妆后成为一个属于你的思想。而经典之书的经典就在于你需要多次“举一反三”这本书的要点和不同行业不同场景的蜕变和创新,好书往往可以读出很多版本。

鲁迅说过:“不动笔墨不读书”。华罗庚则喜欢“厚薄”读书法,将一本书的观点植入你对每一个概念理论和模型的个人认知后让一本书加厚,而后在厚的基础上分析归纳、抽丝剥茧、抓住核心、做到融会贯通,记住要点和核心就够了,这样最后一本书就只剩一个结构图和几个大要点了。

想把书读好,一定要学会悟书!这首先是放开心胸和杂念先读懂书,弄明白作者究竟讲啥;其次要用自己语言讲述作者的意思;第三是要能针对新看的书作一些批判;最后就是结合现实在更大范围开始一个“悟”字了,以便最终形成一些自己的东西。唯有这样读书,方是把书读懂了,读透了。

书无新旧,无雅俗,就看你的眼光,以新眼读旧书,旧书皆新;反过来,以旧眼读新书,新书皆旧。而对具体读书策略,面对当前诸多功利色彩读书的氛围,一个真正的读书人要开始:第一,读读没有实际功用的诗歌小说散文等,比如每年评选的鲁迅文学奖作品、散文获奖作品集;第二,关注跟今人的生活血肉相连的现当代文学;第三,所有的阅读必须有自家生活体验和感受做底色和基石,这样,方不至死读书、读死书。(文潘勇堂)

--End--


更多的职业发展的专题,请到我们的课程中来:

【课程福利】认知三件套: 2019年1月21日前报名69折。

第2套: 职业发展与人才选用育留 3天

咨询热线1:18641130832 微信同步 热线2:18940901212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高级模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5

粉丝1

帖子52

发新帖子

精彩资讯

阅读排行

优秀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