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小说 摆渡人 精彩

《好想要那样一双鞋》贫穷而听着风声也是好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3-22 11:15: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528 0


作者:匙河(儿童文学博士)
编辑:叮咚
“好想要那样一双鞋”——一双鞋也可以替换成一对蝴蝶结、一只绒毛兔子、一辆小汽车……童年时期的愿望花样百出,无论长大后是否还记得,当时的悲与喜、满足或失落都是闪闪发亮的。一个黑人孩子对一双黑底白条高帮鞋的渴望就这样在大街上、家里和校园里热烈又无奈地蹿动着。

那渴望有多热切?封面直白地表现了出来,一路上穿那种鞋子的两个男孩,一个脸庞如灯笼般熠熠发光,一个闭着眼睛好似正腾云驾雾神游于幻境。随后在巨大的广告牌上,穿那种鞋子健步如飞的运球形象已被放大到近乎偶像的地步。杰瑞米说自己“做梦都想要”,梦却时常与现实相左——他与刚才那两个男孩正好以背相向,他对广告形象只能瞻仰。在被同伴文化左右的校园里,冲突则愈演愈烈。越来越多的同学穿上了那种鞋子,也越来越懂得如何显摆,而杰瑞米的样子就总是弯弯曲曲或畏畏缩缩的,不得不说,几笔简单的线条就勾勒出他生动的表情和曲折的心事。踢球时他的鞋底掉了,好心的辅导员阿福瑞先生送给他的“印着没人知道是什么的卡通动物形象”的鞋子又让他受到全班同学(除了安东尼奥)的嗤笑。那种笑未必是恶意的,但孩子们盲从式的没心没肺,有时的确能对被孤立的那一个造成困扰和伤害。做拼写作业时,他看每个单词都像是“鞋”,紧紧握着笔时,笔芯都要给弄断了—似乎已把要而不得的压力推到了极限。

那么这样一双鞋子意味着什么?运动、力量、速度、成年、男子气……继而是众人的艳羡与膜拜?即便这渴望真的出自一个孩子的虚荣心,我们也不必过于苛责。谁没有过这样想要点儿什么的时候?但奶奶说:“在咱们家,没有想要什么这一说,只有需要不需要。”对一个孩子的成长来说,尽管有时显得残忍,但是弄清“想要”和“需要”之间的界限是必要的(当然,有时它们也幸运地重合在一起)而在这个节俭或贫穷的家庭(父母不在场,祖母一人抚养孙子)里,“需要”是生活必需,“想要”只是偶尔的任性。对了,阿福瑞先生为“有需要的同学”预备的一大纸盒的东西,似乎暗示在这所普通的公立学校里,有不少学生的家境都不宽裕。然而贫穷阻止不了孩子们去梦想美好的事物。

这个故事有着小说般一波三折的笔法。那务实而理性的奶奶也有万分的怜恤与慷慨——说到底,她了解童年的愿望是怎么回事——她觉得自己攒的钱没准够买那双鞋。她说“一切皆有可能”时简直像个神,但标签上的价格马上就让一个成年人跌入沉重的现实生活,她的尴尬与无奈霎时显露无遗。好在还有二手店,一家没有看三家,终于杰瑞米找到了一双那样的鞋,可惜太小,挤脚。奶奶的理性又出来了,“咱们不能把钱花在不合适的东西上面。”杰瑞米却用削足适履似的幻想来自欺欺人,祈祷自己的脚指头变短,或者“鞋穿穿就会变松的”。奶奶听了只是紧紧地搂住他。这个“搂”字让人辛酸然而欣慰。当一个孩子因为不切实际的愿望而陷入到骑虎难下的困境时,对此一目了然的大人并未居高临下地训斥:“我早就跟你说了……”并非孩子不需要适度的智慧与理性,实在是人性执拗得可以,明知钻了牛角尖还要钻到底,哪怕近乎窒息。也许就是因为那点不甘——那么美好的愿望,怎能如此破灭呢?如今,愿望的实现是打了折的,但不妨让孩子在梦中再待一会儿吧,等他自己醒来。因为,那就是生而为人的弱点。接受一个人犯傻,并默默陪伴,而不急着下论断,大概是奶奶给予的最明智的回应。

还没完呢,面对同样渴望那双鞋却穿着一只破鞋而且脚比较小的安东尼奥,杰瑞米又经历了剧烈的内心冲突。投篮时、荡秋千时、赛跑时,“不,我才不给呢!”这样的独角戏唱了又唱。这其实是一种自省——我们的愿望能否拐个弯?既然满足不了自己,那么何妨成全别人。是否甘心乐意就在于能否清醒地意识到物尽其用的美好——不仅不浪费,还能收获比鞋子更重要的一点什么。想想安东尼奥是唯一不嘲笑他的那个厚道孩子,想想安东尼奥眼里那同样闪闪发光的愿望……经过一昼夜的挣扎,杰瑞米终于给出了那双宝贝鞋子,“看到他那么高兴我真开心”。而他自己也并非一无所有,奶奶新买的雪地靴子正是突然下雪时所需要的,也最终成了他想要的——恰到好处,各得其所。

看吧,那些因为家境贫寒或因童年尚未独立而在浩荡的愿望面前捉襟见肘的孩子们,依然可以享有丰裕的亲情、友谊、来自他人(比如老师)的关爱,就像这个黑皮肤的小孩子,总行走在一片玫红、橘红、金黄、鹅黄的暖色调里,总是有一方开阔的天地可以尽情奔跑。所以,愿望不得实现也是美的。这让我想起罗伯特·布莱的诗句:贫穷而听着风声也是好的。况且那不是心灵的贫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高级模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0

粉丝94

帖子94

发新帖子

精彩资讯

阅读排行

优秀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