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小说 摆渡人 精彩

《受戒》:凡尘俗世中充满烟火气的“童话”故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12-17 15:24: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293 0
《受戒》是汪曾祺创作的短篇小说,小说讲述了荸荠庵小和尚明海在寺庙受戒以及和他和小英子之间天真懵懂的爱情。在中国主流文学作品中,寺庙、庵堂、和尚等意向都带着持戒、清净的意味。然而,汪曾祺这篇《受戒》却透着一股清奇,将庙堂、修行生活展现得富有人情味与烟火气息。
《受戒》中展示的生活有一股扑面而来的烟火之美,同时它又带着“童话”般的美好,将人性、人情、温暖展现得淋漓尽致。下面我们将从《受戒》的创作背景、人物特色以及小说的情感表现谈一谈《受戒》如何成为一个凡尘俗世中充满烟火气的“童话”故事。

01.源于真实生活的文学创作,天然带有自然、美好的气质
出生于上个世纪20年代的汪曾祺曾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的士大夫”。我们大多数人都是通过小学语文课本中那篇著名的《端午的鸭蛋》了解到这位生活气息十足的作家的,家乡高邮的鸭蛋在汪曾祺笔下显得无比诱人,馋透了读者的心。
一部伟大的作品,只有扎根于现实的土壤,才能真正打动心灵。汪曾祺的这部《受戒》就是基于他早年的一些经历所创造出来的。
1937年中日战争爆发,时年17岁的汪曾祺正在读高二。不幸的是,他所就读的南菁高中被战争威胁,无奈之下汪曾祺只好先后借读于淮安中学、扬州中学等学校勉强读完高中。随着战争愈发激烈,汪曾祺随父亲、祖父到离高邮较远的一个小庵堂里避难。这个庵堂便是《受戒》中所描述的庙堂原型。

在当时,庙堂附近住着一户赵姓人家,也成为了汪曾祺创作的素材。时隔多年,他将年轻时的记忆整合,创作出了一个世俗中的美好故事。在小说结尾,汪曾祺写道:“写四十三年前的一个梦”,也正好说明了这是一个美如梦幻的故事。
02.特别的人物性格塑造,让《受戒》具备了烟火之美
庵赵庄里有座荸荠庵,十三岁的明海被舅舅带到荸荠庵里做小和尚。明海家地少人多,且荸荠庵里管吃喝住行,所以大家觉得这是个不错的选择。荸荠庵的和尚们并不像我们平常所理解的那样遵守着清规戒律,而是过着很世俗的生活。
例如,明海的舅舅仁山在庵里是“当家”的,他有好几个账簿专门记录各类手账,这与传统观念中的“视金钱如无物”有很大反差;传统的和尚不理红尘,但是荸荠庵里的二师父仁海却有老婆,每年夏天她老婆还会来庵里住上几个月消夏。
庵里的这帮和尚既有抽烟的,也有唱戏的;逢到年节,和尚们还会杀猪吃肉,甚至喝酒也毫不避讳;这群和尚念经、打坐,但是也从容地过着世俗生活,享受着俗世的乐趣。
这些庵堂里的和尚是“反传统的”,因为他们打破了传统意义上我们对“和尚”群体的刻板印象,但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才会觉得这群和尚如此真实、甚至可爱。

与此同时,《受戒》中最小的和尚明海与赵家之女小英子也具有鲜明的人物特色。明海并非是因一心向佛而成为一个小沙弥的,他青春懵懂,是一个心思细腻纯净的小和尚;小英子则活泼大方、美丽开朗。他们美好的年纪相遇,之间产生了美妙的感情。以至于小英子问明海:“你不要去当方丈了,我给你当老婆你要不要?”明海懵懂答道:“要”。
小说在此时即将接近尾声,最后的优美的景物则无限延伸了人们对他们情感的无限想象。

03.时代背景下,《受戒》凭借其“童话”气质显得与众不同
《受戒》这篇小说创作于19世纪80年代,当时的文学创作风气、题材仍旧比较严肃。因此,这篇《受戒》无论从情感、主题都有些不合时宜。即使是在现在,思想如此开化的年代,也并非所有人都能接受如此“反传统”的理念。
汪曾祺创作《受戒》,本质是表现人性,表露出对人生的热爱。人生在世,我们往往背负着很多身份,在身份的外壳下我们谨遵传统、难以做出他人眼中“出格”的事情。而《受戒》正借着其鲜活的形象告诉我们:无论你有身份,我们首先是个人,而人就免不了寻求凡尘俗世之乐。

作家李锐曾如此评论《受戒》:“新时期文学的文体自觉是从《受戒》开始的,《受戒》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中国当代文学的先锋小说……是当代汉语的一次语言的自觉,一次文体的 自觉。汪曾祺先生用汉语完美、生动地表达了 丰富深刻的文学命题,他告诉大家,我们不一定非要托尔斯泰化,不一定非得变成卡夫卡。”
《受戒》赋予我们的并不只是一个美如桃花源般的故事,也讲述了关于纯真人性的童话。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高级模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12

粉丝103

帖子658

发新帖子

精彩资讯

阅读排行

优秀作品